新一輪醫改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清晰地提出了“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強調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擴大基本醫療衛生保障和服務的覆蓋面,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順應了人民的心愿,把握了發展的潮流,釋放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信號,進一步顯示了黨中央、國務院致力于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民的執政路向。
如果說醫改是世界性難題,那么,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就是一項性質特殊的公共服務。要將其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實現長效供給,考驗著政府的經濟承受能力、制度創新能力和“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
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醫改是一個重要突破口。建立人人享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制度,不但是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準確定位,也是民生之需。新一輪醫改實施三年來,通過增加投入和建新機制結合的辦法,改善了基層薄弱環節,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2011年,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提高到70%左右;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了30%左右;數億人開始受益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較大改善。這表明,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一公共產品已開始為全民享有。
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必須明確政府的主導地位和投入責任。醫改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項責任工程,“十二五”醫改規劃首次明確了政府辦醫的責任,要求形成職責明確、分級負擔、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這就是:地方政府承擔主要的醫療衛生投入責任,中央政府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對困難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各級政府要按照衛生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的要求,有效減輕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同時協調各相關部門的力量,進一步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籌資投入機制、補償機制、醫保政策和價格體系。要科學核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支出和公共衛生支出,并納入財政預算。政府衛生投入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支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設。非基本醫療則主要交給社會去辦,適應患者多層次的醫療需求。這不僅有利于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衛生事業,也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繼續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必須進一步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和服務模式,使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性質?;踞t療服務應該是安全、廉價、方便、可及的,是群眾能夠承受得起的?!笆濉贬t改規劃明確提出,要“扭轉公立醫院逐利行為”,糾正公立醫院過度市場化的“功利”傾向,不能以營利為目的追求利潤最大化,切實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既要依靠增加投入,更要依靠體制機制創新。
全民基本醫保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要在制度性、機制性、綜合性問題上加強研究,推動改革。應制定科學的區域規劃,統一規劃布局醫療衛生資源,解決醫療資源分布失衡問題。同時加快建立規范嚴格的基層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制度。要繼續提高政府補助標準,逐步提高住院費用醫保支付比例,縮小與實際住院費用支付比例之間的差距;要研究探索特大疾病患者以及無負擔能力患者費用保障機制,從制度上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要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即時結算,完善醫保關系轉移結算政策,推進各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要充分發揮基本醫保、醫療救助、商業健康保險、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社會慈善的協同互補作用,筑牢醫療保障底線。
醫改本身不是目的。醫改只有一個指向,就是人民的利益,讓人民不僅成為改革的推動者,而且成為改革發展成果的擁有者、享有者。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后,必將催生人民群眾“共富”新希望,開創全體人民共建、共享、共富的發展新格局。